离高考还有69
首页| 历史上的今天| 留言板| 教务处近期通知|
登录
| 百家争鸣| 百科知识| 对外交流| 健康常识| 教师培训| 教研工作| 教育新闻| 竞赛获奖| 考试信息| 历史知识| 新课改| 英语之角|
当前位置:昆明第一中学教务工作网>>首页 >>历史知识 >> 正文
国人勿忘!鸦片战争爆发(3)
本站整理 2010年6月29日
点击: 4766

8、中英双方火炮的机动性、射击精度和射速方面

  战争之时,中国火炮的主要问题是侵彻力不够和命中精度不高。侵彻力不够主要是因为许多火药不好;命中精度不高,原因则比较复杂,主要是火炮缺乏可以灵活转动的炮架。至于双方火炮的射击精度,英军已对弹道学作过初步研究,瞄准器具也已具备,使之射击精度大大提高。清军火炮射击,士兵大多凭经验。这使得双方火炮的命中率差距甚大。至于双方火炮的射速,它历来因程序复杂而发射缓慢,东西方皆然。

  以火炮的机动性而言,战争前后,清军对炮车、炮架不甚重视,许多火炮没有炮架,一些炮架只能调整高低夹角而不能左右活转,限制了射击范围。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一日,靖逆将军奕山等奏:“查从前旧式炮架笨滞坚涩,旋转不能如意,且系寻常杂木,木性松脆,一经炮发震动,榫缝开裂,既难取准,又不能再行施放。况从前所用炮位数百斤及一千斤上下者居多。”当然,清军随后曾对炮架也做了一些改进。如丁拱辰于1840年设计了火炮的滑车、绞架和旋转活动炮架,它们在广东被用于陆上炮台和兵船。1841年龚振麟在镇海铸炮局督造火炮时,制成磨盘形枢机式炮架和四两炮车。

  在火炮的射击精度方面,战争期间,清军一则以海岸巨炮对付海上舰炮,射击精度很差。二则明末以来的测量火炮发射角的铳规,士兵大多不会使用。三则使用这样的瞄准法,“旧法测视数端,有用锡片钻三空,安在炮尾上面窥之者。有用木板二片各开两空,前后悬葫芦者。有或悬垂珠,分安前后,二形相切,对线演放者。此二式谓之星斗,仅可以定偏正,而不可以定高低。惟有用竹管窥者,不拘定对靶,能知变通,上中下转移,斯可权用。”《英军在华作战记》对虎门炮战中的清军火炮的描述:“我军发现这些炮台中的许多大炮都装有瞄准器,瞄准器是笔直的金属片,钻着三个孔眼,用以射不同的距离。炮口装药的填塞料也完全是模仿我们的而造的。”当然,清军在战争后期,也在学习明末从西洋引进的铳规仪器(此时叫象限仪),试图提高火炮的射击精度。

  此外,火炮的射速。清军火炮装填程序复杂,费时多,射速慢,如果第一发不中,则第二发已因敌舰远去而鞭长莫及。火炮每分钟可能达到1~2发,但炮管无法承受持续射击,隔一段时间就需休息以冷却,故每小时平均只可能发射8发,每天通常不超过100发,且铁炮在射击600发,铜炮约100发后,就已不太堪用。(66) 战争之后的林则徐对此深有体会,他在1842年8月被谴戍伊犁行次兰州时,回忆中英双方火炮射速的差别:“彼之大炮,远及10里内外,若我炮不能及彼,彼炮先以及我,是器不良也。彼之放炮,若内地之放排枪,连声不断,我放一炮后,须辗转移时,再放一炮,是技不熟也。”

  英军火炮的机动性。战争之时,英军的火炮都使用了统一尺寸的旋转炮架,为了便于机动,炮身可在分解后吊离炮架,装入专用炮箱;炮架用车牵引,可以迅速转移,设置新的火炮阵地。1840年8月,大沽谈判,钦差琦善委派千总白含章登上英国军舰,发现英舰“舱中分设三层,逐层有炮百余位,又逐层居人,又各开有窗扇,平时藉以眺远,行军即为炮眼,其每层前后,又各设有大炮,约重七八千斤。炮位之下,设有石磨盘,中具机轴,只须转移磨盘,炮即随其所向。”

  就火炮的射击精度而言,18世纪中叶,英人在罗宾斯(1707-1751)和欧拉(1707-1783)等人的努力下,火炮射击精度发生了革M性的改变。战争之际,英军火炮的射击精度,据《海国图志》中云:“彼船在洋,进退活动,且娴习日久,熟知炮性,击八十丈以外,炮口加高,量高补坠。有量天尺插在炮口,以定远近。加高度数,折为尺寸以补坠数,兼炮架活动,上下四旁,多系滑车,轻快便捷,皆中国营兵所不习……其铸法合度,多以引门上长方形为表,或安头上或安尾后,或头尾皆安,亦合度数……演时或用千里镜,或就引门测试对靶,自一十丈至百丈左右,皆有逐处加高补坠高低转移。如击七八十丈及百丈,制一象限仪,插入炮口,如上段所述方法加高一度,至五十丈高八尺七寸四分,至百丈高一丈七尺四寸八分,攻击甚准。” 

  以火炮的射速而言,战争之际的英军重型火炮,射速一般已达每两分钟3发,其程序包括装入火药包,放入炮弹、瞄准开炮、清理炮膛、再装入火药包、炮弹等。1832年清地理学家萧令裕所着的《英吉利记》中记:其国“有大铳,能于两刻间连发40余次,恐涉于夸,然亦可见其概矣。”

  总之,由以上中英双方火炮技术诸方面的比较中看出,鸦片战争时期的英军火炮,技术关键之处的改良是毋庸置疑的,同时由于西方军事思想的发展,以武器性能性质的更新变化为尺度的战争思想,迅速走向近代化、科学化。先进的武器和战争观念两方面的有机配合,将人和武器组合成一部精密的机器,因此,英军在战争中屡战屡胜。反之,清军火炮虽不是一无是处,但和英军火炮相比,也并非无质的差别。两者本质的差别在于技术关键之处改良的成功与否,再加上迟迟未能走出中世纪战争战术观念,因此,清军在英军精良的武器和先进的战争战术观念面前,急切间难以找到制胜的法宝,因此,在多次战争中屡战屡败。

1919年6月28日,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,协约国与德国在法国凡尔赛宫签署和平条约《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》即《凡尔赛和约》,该条约于1920年1月10日生效。

  1992年6月28日,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,被誉为“中国原子弹之父”的著名科学家钱三强在北京逝世,享年79岁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从研制原子弹、氢弹,到中国整个高能物理科学的发展,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。

关闭

【免责声明】
本网站资料部分来源于互联网,并不代表本站观点,仅供学习参考之用。
COPYRIGHT © 2009-2023 昆明第一中学教务处
设计与维护   昆明第一中学教务处  Version 1.5.0
电话(Tel):0871-65320954
生成页面用时 47 毫秒
滇ICP备09011112号 滇教备0909001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191号 360检测平台 管理员信箱:431187183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