离高考还有69
首页| 历史上的今天| 留言板| 教务处近期通知|
登录
| 百家争鸣| 百科知识| 对外交流| 健康常识| 教师培训| 教研工作| 教育新闻| 竞赛获奖| 考试信息| 历史知识| 新课改| 英语之角|
当前位置:昆明第一中学教务工作网>>首页 >>新课改 >> 正文
新课改,老师该做些什么
万鹏祥 2009年6月11日
点击: 4776

 时下,一场轰轰烈烈的课改浪潮此起彼伏、高潮迭起,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教育改革过程当中,各地方实验校身体力行地开展了许多活动,有关课改的一些议题也吵得沸沸扬扬。而作为身处课改最前沿阵地的老师,又该为这场改革做些什么呢?

 一.放下架子,和学生交朋友 上下几千年的传统思想表明:教师既然是知识的传授者,他在课堂上的地位必然是高高在上的。因为要确保让学生学有所得,课堂上你必须控制局面,有学生做小动作、注意力不集中,要马上对其严厉批评、叫其改正。教师教什么,学生就学什么,如果学生没有按照老师教的去做就视为不听话,甚至以“坏学生”称之。而如今的形势大不相同,课改的主流思想决定必须把课堂归还给学生,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把握课堂主动性,鼓励学生多提问题、多交流、多创新。这较以往的应试教育发生了质的变化。这个时候,教师如果还以一个领导者的角色自居,还是带着一个严肃的脸孔授课的话,学生连提问题的勇气都没有,他们如何去创新,尽管教师仍然吩咐他们去交流、合作学习,可这有什么作用,还不是拘于形式、浪费时间。因此,最理智的做法就是教师必须放下架子,和学生交朋友,课间,少钻办公室,多和孩子们在一起,深入了解他们,做他们 “有难同当,有福同享”的朋友。学生只有把教师当成真正意义上的朋友,他们才会“活”起来,课堂上,他们会积极主动地畅所欲言,大胆提问,在这样轻松活泼的气氛下,他们内在的潜能才会被充分地发觉,这时候教师加以引导,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,学生的思维能力、口语交际能力、创新能力都会得到很好的发展。

二、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 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,如何去评价他们的言行,是摆在面前的一大难题,评价有多种,它包括课堂评价、学习评价、行为评价等。正确的评价方法会促使学生快马加鞭,沿着一个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,而相反,错误的评价方法则会导致学生盲目、困惑,找不到方向,甚至迷失自己。比如:课堂上围绕一个问题,同学们会各抒已见、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见解。标准答案却只有一个,而老师如果死死守住这个答案不放 ,对于一些有创新或者和标准答案没有一丝关联的学生见解,统统以一句“错了”不了了之的话,试想,这会挫伤多少学生的积极性,本来,针对问题,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做了思考,他们也有努力过,可是老师却无情地把他们思考的的结果全盘否定,这样一来,他们的课堂主动性就会削弱的不堪一击。有的教师善于表扬,表扬是一种很好的评价方式,它能催人奋发,但如果学生回答错了,你仍一味地表扬,那只会让学生在真理面前迷失自我,即使一些学生才思敏捷,总能准确无误地说出正确答案,教师也要把握好表扬这个度,因为这些学生经常得到表扬,他们一般比较容易产生骄傲心理,他们会瞧不起其他同学,同意和别人发生矛盾,“骄傲使人落后”一旦骄傲了,学习上就会养成懒惰的习惯,这样下去,最终会一落千丈、抬不起头来。种种迹象表明,教师必须在对学生评价方法方面多思考、多总结,对待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,要因人而易、灵活多变。原则上要多鼓励学生,帮他们正确树立宠辱不惊的平常心。

三、不断学习、加紧充电 新课改,新课程,现在的课改教材和原来的大不相同,知识涉及面扩大了不少,其中的招数是层出不穷,毫无疑问,先行的课改教材比原来的有进步,更贴切生活,像人教版课改教材小学语文课本里每个园地都设置了体现自主、合作、探究学习的栏目,这些栏目的设立,让活泼、积极发言的同学如鱼得水,他们都会很认真地把自己了解到的知识说出来和大家分享,他们也会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拿出来和大家讨论,这个时候,海阔天空,如果教师没有足够应付的知识作后盾的话,场面将无法支撑,结果会让老师很难堪,甚至下不了台。因此在新课改的形式下,教师迫切要做的就是不断学习、加紧充电,不仅是要钻研教材,认真备好课,还要多学习其他知识,哪怕和教学内容有一丝牵连的知识,你都必须去查资料,做个系统的了解,达到运用自如、得心应手的程度,夸张一点说,教师必须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,既会唱歌跳舞又能琴棋书画。只有不断学习,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,同样,拥有了渊博的知识,学生才会信服你,才会喜欢你。课堂也会生动、丰富起来,学生自然学得高兴。 课改能否成功,能否带来诸多教育专家预期的效果,最重要的是教师有没有行动起来,有没有溶入到这场先进教育体制改革的浪潮中来。很显然,如果教师能身体力行地自我改革,相信课改的难题会不攻自破,我们国家倡导的素质教育也会迎来硕果累累的季节。

关闭

【免责声明】
本网站资料部分来源于互联网,并不代表本站观点,仅供学习参考之用。
COPYRIGHT © 2009-2023 昆明第一中学教务处
设计与维护   昆明第一中学教务处  Version 1.5.0
电话(Tel):0871-65320954
生成页面用时 63 毫秒
滇ICP备09011112号 滇教备0909001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191号 360检测平台 管理员信箱:431187183@qq.com